环球看点!解密“怀安三宝”的历史溯源!哪三宝?

来源:张垣文化   2023-06-20 04:56:03

解密“怀安三宝”的历史溯源!哪三宝?

怀安城豆腐皮、柴沟堡熏肉和马市口“一窝丝”烙饼,

这三种特色食品统称为“怀安三宝”。


(相关资料图)

柴沟堡熏肉 起源于清朝末年。

传说:八国联军攻进北京后,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西逃来到怀安,县令张良暹组织大小官员热情接待。并把柴沟堡有名的厨师郭玺请到怀安城,专做红烧肉。他刚把肉煮好,放在柏木蒸笼上,加火温热。这时,接待官员中有他的一个旧年好友,非要敬他两盅酒。郭玺盛情难却,只好硬着头皮将酒喝下。朋友走了,他感觉脸上发热,头晕目眩,便靠着案板迷糊着了。过了一会儿,郭玺闻到一股烟熏味,顿时想起锅里还煮着肉,一看水熬干了,蒸笼烤着了,肉也烤糊了。这可坏事了,怎么办?这时,县令突然喊着让他上红烧肉菜。他只好拣些不太糊的肉盛满一盘,冒着杀头的危险端上桌。谁知,老佛爷一看这道肉菜红紫微微,外焦里嫩,特别新鲜。再一吃,肥不腻口,瘦不塞牙,细细品尝,还别有一番风味。就称赞道:“这道肉菜做得不错,真好吃!”郭玺见此情景,立即转忧为喜,随机应变道:“我知道老佛爷走了一天也累了,特意做了一个柏木熏肉菜,让老佛爷尝个鲜!”慈禧一听高兴地说:“好,以后太平了,要把这道菜进贡到朝廷!”以后,郭玺受这件事的启发,研究创制了柏木熏肉,并成为宫廷贡品

郭玺熏肉独家秘诀,连传三代后才教给旁人。后来随着技术的推广,作坊增加,统称之为“柴沟堡熏肉”。

柴沟堡熏肉在加工制作过程中,就把猪肉的脂肪蒸发了不少。所以,肥而不腻,大家尽可放心地吃,不仅不会增加体重,还有消食、开胃的作用。

“一窝丝”烙饼 起源于马市口村。这里地处冀、晋、蒙三省区交界处,是个“鸡叫听三省”的地方。南临西洋河,北倚古长城,110国道穿村而过。过去,这里也是张库商道的一条支线。明朝时,大同府在这里开设马市,各地商贾、马贩云集于此,谈生意、做买卖,这里成为三省区重要的物资集散地。过往商客来到马市口不是打尖,就是住店吃饭。因而,马市口人开店的比较多,直到解放初期还有大小客店10多家。

清朝光绪年间,马市口村民郭生堂和一家姓刘的开店,两家在生意上激烈竞争,都想在一技之长上压倒对方。正当郭家在竞技上一筹莫展的时候,从怀安南川来了个外出做工的人,人们叫他陈大师傅。他用白面、麻油精细加工,做成三尺长的拉面,然后取其一根卷在一起擀成饼,放在锅里加麻油烙熟,形状就象蜷曲待腾的“蛟龙”,提起一条线,放下一窝丝。传说陈大师傅在灶前烙饼,客人在炕上等着吃饭,他想露露手艺,就将饼子的 一头捉住,把饼扔向炕上,让客人尝尝熟了没有。客人撕下一节,放到嘴里一尝,说声“熟了”,随着手的松开,伸展的面条立刻又卷在一起,形成一窝丝状。从此,人们就把此饼叫做“一窝丝”。

店主郭生堂是个聪明人,他眼看陈大师傅老了,离大去之期不远了,为了不使这一技艺失传,就亲自动手学做,研究水温、火候,练习刀功、拉功,在掌握要领和诀窍的基础上,又进行了改进和独创,成为“一窝丝”烙饼的第二创始人。以后,代代相传,掌握这一技艺的人越来越多,在马市口形成一绝。这里的人们不论娶媳妇、聘闺女,还是新客登门,第一顿饭必是“一窝丝”,让客人尝个鲜。久而久之,就成为一种风俗习惯。

“一窝丝”既是饼又是面,喜欢吃饼的烙成饼,喜欢吃面的下到锅里就是面。过去,走西口出口外的人都带着“一窝丝”,走到哪里只要一碗开水就能吃上热乎乎的面。现在的方便面就是由“一窝丝”发展变化而来的。也可以这样说,“一窝丝”就是方便面的前身或鼻祖。

-----

怀安城豆腐皮 历史久远,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。

据传,明洪武二十六年修建怀安城落成时,县令下令庆贺三天。城里的豆腐匠武老汉根据自己做豆腐的经验,巧制而成豆腐皮。武老汉的豆腐皮一上市,立即生意兴隆,前来拜师学艺者甚多。武老汉毫不保留地把技艺传授给大家。做豆腐皮的人家多了,统称之为“怀安城豆腐皮”。此后,怀安城的豆腐皮一代一代地流传下来。

明崇祯十七年,李自成率军路过怀安城,为了不惊扰百姓,就夜宿在怀安城外,百姓感激李闯王的爱民之策,连夜赶制了一批豆腐皮犒劳大军。闯王吃后,赞叹不已。

清光绪二十六年,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西逃时途经怀安进膳,也对怀安城豆腐皮大加赞赏。

因此,怀安城豆腐皮的名声越来越大,久传不衰。

怀安城的豆腐皮,薄如纸张,口感筋道,揉成一团,不会掉角,也不会有一丝裂缝。它既可以当菜吃,也可以当饭吃,可以热炒、凉拌,还可以“狗扯羊皮”撕着吃。

怀安城的豆腐皮之所以好吃,重要的是这里的地下水含碱量小,水质纯净、发软,用此水加工豆腐皮,出皮率高,质量好,所以,这里的豆腐皮就成为远近闻名的特色食品。